洞頭網訊(記者 莊緣 洪建棟)五一國際勞動節,在這個以“勞動”命名的節日里,無數辛勤勞動的身影在各個領域里兢兢業業、努力奉獻,用汗水詮釋“勞動最光榮”。本臺推出《謳歌奮斗者 弘揚勞動美》專欄,探尋那些平凡崗位上的不凡故事,致敬每一位發光發熱的奮斗者,感受勞動之美,汲取奮進力量。今天,讓我們走近一位以匠心傳承非遺技藝的勞動者——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,看他如何讓瀕臨失傳的洞頭貝雕技藝重煥生機,走向世界。
1999年,陳燦淵從學校畢業后,放棄分配,選擇到一家賓館工作,并從基層員工一步步晉升至副總經理。而他并未止步于此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接觸到停產近二十年的洞頭貝雕,被其精湛工藝與文化底蘊所深深吸引。2003年,他毅然辭去高薪職位,從學徒做起,投身螺鈿行業。
為了掌握這門技藝,陳燦淵四處尋訪各地老師傅,虛心求教,不斷鉆研。在貝雕與螺鈿技藝的挖掘、創新進程中,他廣泛搜羅了大量明清時期的螺鈿文物,通過實物分析和成分對比,歷經無數次的嘗試,終于重獲薄螺鈿技法。
“當時是2003年,洞頭提出建設五島連橋工程、半島工程。當時我覺得通車之后應該會有螺鈿生意,所以最初并沒有一定要傳承非遺的情懷,只是認為它將是一門不錯的生意。后來隨著我們越來越了解才發現,這是我們一項古老的技藝,傳承著我們中華傳統優秀文化。所以后來就越來越喜歡它,越來越入迷,這樣一直堅持了二十幾年。”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說。
面對螺鈿原材料加工方法和設備這一難題,陳燦淵大膽引入先進的水切割和金鋼絲鋸技術,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成本,同時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,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。
按照現代化的生產流程,陳燦淵將傳統技藝層層分解,運用三維掃描、四軸聯動、激光定位、噴墨上色等技術,使得洞頭貝雕的產品在品質上遙遙領先于國內同行,并成功打入韓國、日本的主流市場,成為韓國雪花秀、韓牛等企業的供貨商。
“薄螺鈿技藝的好處在于它可以跟任何產品結合,跟瓷器、金屬、木頭,可以變成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產品,它的應用空間就很大,所以我們開始去探索,通過查閱資料,購買文物,重復做實驗,重新去開發,因為這種機器設備是市面上是沒有的,只能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訴求不斷地去改。我們結合傳統技法,按照現在金剛砂工具去嘗試,后來也獲得成功。我們產品一出來之后,馬上就收到國外訂單,業務就開始起來了。”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說。
陳燦淵不僅將螺鈿技藝創新式融入產品,更將其結合生活美學進行重構。螺鈿工藝打造的首飾盒、名片盒、鋼筆等,成為了省市特色旅游商品。他還研發了貝殼與金屬的結合工藝,為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提供了金鑲貝獎牌“海陽之星”,受到央視、新華社等媒體的廣泛關注。如今,已擁有200余件產品設計專利,作品屢獲全國旅游商品大賽銀獎、義烏文博會金獎等榮譽,并被中國非遺博物館、溫州博物館等收藏。
“我會嘗試繼續做仿古的薄螺鈿,也融入現代生活去制作。我們每年會有4款甚至上百款的新產品,以新的形式新的載體推向市場。”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說。
陳燦淵深知,非遺傳承需以人才為基。他創辦貝雕專業課,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,承接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訓項目,為3萬余人提供培訓。其公司獲評浙江省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、溫州非遺保護基地等稱號。
為了讓螺鈿走向世界,陳燦淵還先后進修于北京電影學院、浙江大學等20余所高校,獲得國家漆藝師技師和經營管理師職稱,并提出中國螺鈿行業標準,參與起草《生漆術語》國家標準,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論壇與國家一級雜志。
前不久,法國護膚品牌嬌韻詩與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聯名的螺鈿首飾盒,也全面上線各地專柜。
“一方面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螺鈿更加時尚化、年輕化,抓牢年輕人的喜好,讓它更有生命力。第二個我們要讓博物館走出去,我們要去上海、北京做巡展,有機會我們要去國外,讓世界了解螺鈿絢麗的藝術之光。”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燦淵說。
關鍵詞:
編輯:施晶晶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