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202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發布,其中“國考的年齡限制由35歲放寬至38歲,針對高學歷人才進一步放寬至43歲”的政策調整引發社會廣泛關注。作為國家公職人員選拔的“風向標”和就業市場的“指揮棒”,國考此番打破延續多年的“35歲門檻”,令不少網友不禁感慨“喜大普奔”“帶了個好頭”,這一步“破冰”,除了基于年齡結構與社會整體勞動力分布的現實考量,也是對社會公平就業訴求的精準回應,更釋放出人才評價標準從“看年齡”轉向“看能力”的鮮明信號,蘊含著對人才多樣性價值的深刻認知。
破年齡限制,立能力導向。長久以來,“35歲門檻”如同一條無形的紅線,橫亙在職場與公職賽道上,這種“以年輪斷良木”的選用人才標準,本質上是將年齡與能力簡單劃等,卻對中青年群體積累的寶貴經驗與職業沉淀視而不見。年齡限制“松綁”,正是對“唯年齡論”的正本清源,有力推動人才選拔聚焦于“以崗擇人、以才取士”。國家于2024年9月發布的《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》中明確提出,“消除地域、身份、性別、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”,此次國考政策改革無疑是落實中央精神的“先導棋”,具有超越政策本身的示范意義。這種導向必將逐步傳導至企業、社會組織等各類用人主體,推動全社會反思并破除陳陳相因的年齡歧視觀念,讓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真正成為人才選拔的主旋律。
優人才結構,應發展之需。當前,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。正如《周易》所言“窮則變、變則通,通則久”,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亟需“老中青”梯度協同的人才結構。若將年齡門檻固守于35歲,無異于“削足適履”,將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精英“拒之門外”,難以滿足國家戰略的多元化需求。以博士為例,許多人在35歲左右正值“學術黃金期”,恰如王安石所詠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”的攀登者,既有真才實學,又具明確方向。干部隊伍“年輕化”并非“機械低齡化”,更不意味著排斥其他年齡段人才,此次政策精準聚焦30至40歲應屆碩博群體,并做出針對性年齡放寬調整。可預見的是,這些棟梁之材得以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公職隊伍,恰似“源頭活水”,將為治理體系注入磅礴的專業力量。
解群體焦慮,護公平希望。35歲以上人群是家庭與社會的中堅力量,他們上要贍養高堂、下需撫育稚子,正處于人生的“負重爬坡期”。然而,職業轉型或晉升通道卻常因年齡限制而戛然而止,使許多經驗豐富的中年人陷入“英雄無用武之地”的困境。國考放寬年齡限制恰逢其時,為這些“壯心不已”的中年追夢人提供了“二次選擇”機遇。無論是懷揣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的赤誠之心,立志投身公共服務;還是期盼獲得“安身立命”的職業保障,重拾人生航向,他們都能在公平競爭中“大展宏圖”。“國之大者,枝葉關情”,這一政策調整深刻彰顯國家“民呼我應”的治理智慧:以制度性改革回應35歲以上群體“職業突圍”的迫切訴求,通過精準破除年齡壁壘,為個體發展拓寬“向上階梯”。
國考年齡限制的放寬,既是一次刀刃向內的破,破除“35歲門檻”的陳舊規制;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立,確立“能力至上”的新型標準。破,是為解開束縛人才活力的制度鐐銬;立,是為錨定公平競爭的價值坐標。人才的價值從不該被年齡定義,發展的舞臺應當向所有人敞開。當更多人能在公平競爭中找到位置,當社會的“人才池”因多元而澎湃,我們必將迎來更具活力、更有溫度的發展未來。
作者 宋宇拓
關鍵詞:
編輯:施晶晶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