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頭網訊 皓月當空,銀漢迢迢,又是一年中秋至。古云: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,其明非獨在天,更在人心。
皎皎明月懸于九天,不染云翳,不慕繁星,一如君子立于朝堂,不取非義之財,不染濁世之泥。中秋之韻不僅在于闔家團圓、品茗賞月之樂,更在于藉此澄明之境滌蕩塵心、砥礪廉志。當中秋清輝灑遍九州,映照的不僅是千年不變的山河故土,更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清廉傳承與新時代的清風正氣。
明月為鑒:千年廉心共輝映。古之賢者常以月喻廉,因其“皎皎空中孤月輪,不染塵世半點埃”的特質。唐代狄仁杰夜審案卷,必開窗迎月,言“月光如水,可滌心塵”;宋代包拯擲硯端州,誓“清心直道”,皆以明月為鏡,照見肝膽冰霜;范仲淹執掌應天府時,中秋夜拒收下屬所贈金餅,笑言“明月捧心即為寶”,其《岳陽樓記》“先憂后樂”之思與月華同耀千古。唐代李商隱更以“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”警示貪欲之害,與《尚書》“惟敬五事,以斂五福”的廉政智慧遙相呼應。
節禮之度:清風朗月新范式。今人逢中秋,既享天倫之樂,更當思清廉之義。《周禮·天官》有云:“以聽官府之六計,弊群吏之治:一曰廉善,二曰廉能…”千年以降,中秋贈禮本是情誼之載,然若逾越分寸,便成“糖衣炮彈”。明代海瑞中秋以粗餅待客,笑稱“月圓餅樸最養心”,皆以實踐詮釋“儉以養德,廉以立身”的深意。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,昔日豪奢月餅回歸本真,“清風盒”“明月禮”成為新俗——蘇州干部創新制作“紀法月餅”,以《康熙戒貪詩》“若飲太湖一勺水,終成宦海萬頃波”印于餅上;杭州社區以“月光座談會”替代禮品往來,正是《道德經》“光而不耀”智慧的現實映照。
今月古鏡:澄明之道照新程。昔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,中秋分俸賑孤貧,自吟“唯向天竺山,取得兩片石”,此清風明月之廉,至今猶潤西湖水。觀當代反腐實踐,恰似“玉宇澄清萬里埃”的月華之浴:巡視利劍如羿射九日,破除“月中桂影”般的利益羈絆;“打虎拍蠅”似吳剛斫桂,永葆政治生態的月白風清。數據顯示,近年來全國查處違反八項規定問題中“違規收送禮品”同比大幅下降,月餅券、蟹券等異化禮遇漸成歷史,正是“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團圓永無缺”的社會化呈現。
月映萬川:清廉文脈永流傳。《禮記·中庸》言:“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盡也:其為物不貳,則其生物不測。”廉潔文化猶如月光,雖遍灑萬川而本體如一。從商鞅“徙木立信”到諸葛亮“自表減祿”,從唐代《監察法》到明清《憲綱條例》,中華廉潔文化始終如中秋明月,穿越時空而光輝不減。今日我們品讀朱熹“世上無如人欲險,幾人到此誤平生”的警訓,踐行“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”的操守,實為對中華文明最深刻的傳承。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飄,當黨員干部在月光下重溫《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》,當尋常百姓以素月清輝滌蕩心塵——這跨越千年的月光契約正在新時代續寫華章。
月華流轉千年,清廉永駐人間。此乃中秋明月賜予世人最珍貴的團圓禮——心若明月,自得圓滿。
作者:蔡鵬程 林士臻
關鍵詞:
編輯:郭芬芬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